美国制裁中国企业与个人事件研究解读(2025年9月3日)
录入编辑:襄策合规 | 发布时间:2025-09-12一、事件概述
2025年9月3日,美国财政部外国资产控制办公室(OFAC)宣布,将广州腾越化工有限公司及两名相关个人列入特别指定国民(SDN)清单。美方称,该企业涉嫌生产并向美国销售合成阿片类物质,同时提供可作为掺杂剂的镇痛化学品,这些物质在掺入合成阿片及其他非法毒品后会增加滥用风险。被列入名单的个人为公司执行董事兼股东HUANG Zhanpeng以及用于美国交易的账户持有人HUANG Xiaojun,两人被指直接参与相关化学品的对美运输与销售。公告显示,HUANG Zhanpeng为公司执行董事、50%股东及法定代表人,而HUANG Xiaojun则在2023年曾通过账户尝试向美国买家出售受控化学品。
二、政策背景及中国监管措施
此次制裁发生在中美经贸与执法的敏感背景下。2025年2月至3月,美国曾以“中国未有效管控芬太尼前体化学品”为由,对中国输美商品分两次加征累计20%的关税,称之为“芬太尼税”,适用于所有中国出口商品,并未设置任何豁免。这一措施显示,美国在应对芬太尼及前体化学品问题上采取单边政策手段,将贸易、关税和执法措施绑定在一起。近年来,芬太尼及其前体化学品已成为中美经贸互动的重要敏感点,也直接影响相关产业链的跨境交易和风险管理。
从中国国内法规来看,自2019年以来,中国已对芬太尼及其前体化学品实施整类列管管理,严格控制其生产、流通和出口。截止目前,中国已列管的芬太尼前体化学品达48种,远超国际标准所要求的22种。这一管理措施不仅覆盖了芬太尼本身,也包括了其生产过程中可能使用的各类前体化学品。2024年9月1日,中国进一步将部分芬太尼前体物质纳入第二类易制毒化学品管理,同时持续加强执法和监管力度。官方数据显示,中国对美国相关芬太尼类物质的出口已实现零出口,显示出国内法规执行与出口管控的高标准和严格性。
三、事件影响与企业启示
从国际法律与经济角度来看,此次制裁属于美国单方面行政制裁,兼具政治和经济属性。SDN制裁不仅限制被列企业及个人在美资产和交易,还可能对相关企业的国际信用、融资能力和跨境业务造成影响。对企业而言,此类单边制裁的核心风险在于:一方面,企业可能因对敏感化学品出口和交易管理不够严格而被牵连;另一方面,国际贸易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和风险管理压力。
本事件的研究与分析揭示了若干关键启示。首先,企业在出口高风险化学品或敏感产品时,必须建立严格的内部合规管理体系,包括供应链管理、出口审批流程、交易记录和风险排查机制,以确保合法合规操作。其次,中美贸易摩擦与单边制裁仍可能存在,企业应建立国际风险预警体系,通过信息透明、流程标准化和专业合作降低潜在法律和经济风险。再次,专业机构和律所仍在高风险环节中发挥重要作用,企业可通过初步流程管理和风险排查自行执行基础合规工作,并在高风险环节寻求专业机构介入,从而降低合规成本同时保障操作合法性。
此外,从政策角度来看,美国通过单边制裁和关税措施对敏感化学品出口实施限制,而中国则通过法律法规及严格管控实现全面管理。这种背景下,企业在跨境经营中需要兼顾国内法规要求和国际贸易合规要求,尤其是对涉及芬太尼类化学品或其前体的相关业务,更需谨慎评估交易对象、运输渠道及合同条款。研究表明,建立完善的内部合规流程、制定标准化操作模板以及与专业机构协作,是企业应对单边制裁风险、保障跨境交易安全的重要手段。
总体而言,此次制裁事件提醒相关企业和行业:高风险产品的出口和跨境交易必须高度重视合规管理和风险控制。中国在芬太尼及前体化学品管理上已形成高标准监管体系,合法企业的出口活动应受到保护。企业只有在严格遵守国内法规、预先评估国际贸易风险、建立完善合规体系的前提下,才能有效规避制裁风险,保障国际贸易和跨境经营的稳定与安全。